善小&华理江村社工站丨什么是“孝”?来看看这场座谈会都说了什么
2025年3月18日是第十九届世界社会工作日,在本届世界社会工作日“加强代际团结,追求恒久福祉”主题引领下,华理江村社工站、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江村驻地中心于3月14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代代携手话孝道,共筑美美新江村”的代际座谈会。老中青三代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围绕孝道传承、家风建设与代际互助展开深度交流,为新时代的乡村孝文化注入鲜活注解。
孝道新解:从“床前侍药”到“云端陪伴”
到底什么是“孝”?在座谈会上,不同年龄的村民给出了不同回答。
72岁的乡贤姚富坤老师首先指出了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精神性支柱。然后姚老师动情分享照顾97岁母亲的生活细节:“调水温、配茶量、守夜陪护,孝是藏在日常里的用心。”王奶奶分享到:“孝就是家庭和睦。”徐阿姨说道:“我婆婆躺在家里4年都不能起床,都是我们一家人在照顾,这个就是孝。”老一辈普遍认为,物质供养与生活照料是孝道的根基。
中青年一代则将“孝”突出表达为精神陪伴。徐姐说道:“我觉得孝就是陪伴,多带她们出去看风景,陪伴最长情嘛。”江村青年静雯说道:“孝就是平常可以多给父母准备一些小惊喜,他们心里会很开心。”00后青年代表、江村驻地中心主理人毛毛则提出新视角:“鼓励父母活出自我,教会他们网购防骗,何尝不是一种孝?”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萍萍也认为:“孝就是希望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年轻一代更关注情感平等沟通与数字时代的反哺陪伴。
开弦弓村夏志骁书记对“孝”也表达了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孝是维系家庭的情感纽带,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基石,以孝为本,方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夏书记特别提到,社工站开展的孝道文化项目意义深远,其核心在于在小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孝心”的种子,从而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助力于他们的成长。
面对代际观念差异,座谈村民达成普遍共识:孝无定式,贵在真心。无论是江村青年静雯“每周带父母逛古镇”的坚持,还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协助父母云端辅导弟弟功课”的陪伴,抑或是驻地中心毛毛“耐心教授父母网购和解释诈骗手段”都在诠释“陪伴即长情”的永恒内核。
“孝道+N”:话出“孝”的精神力量
基于孝道,村民们还探讨了诸多话题,孝道传承、孝道与家庭、孝道与养老、孝道与治理、孝道与教育等等。
“家和万事兴的家庭,邻里矛盾自然少”,村书记道出了以孝道促治理的底层逻辑。73岁姚老师照顾97岁母亲的故事,正在为全村年轻人书写活教材。孝道如同社会网络的毛细血管,维系着熟人社会的温度。00后青年提出“孝而不顺”的话题和60后阿姨对“先爱幼再尊老”的排序引发现场热烈讨论,当遭遇原生家庭创伤的子女成为父母,孝道传承面临新考题。“死也要死在家里”的老人与为老父亲提前做好一周饭菜的儿子,勾勒出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图景。孝道教育如何破局,江村实验学校邱老师给出答案:当低年级从“给妈妈留糖果”启蒙,高年级通过每月家庭劳动日培养责任感时,孝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在这场年龄跨度达半个世纪的孝道对话中,我们看到真正的孝道传承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时代的变换中不断寻找平衡的艺术,它可以是每天调至55度的洗脚水,也可以是时常陪伴父母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可以是教会父母使用防骗APP的耐心。当城市化进程加速,当丁克家庭增多,当“空巢老人”成为热词,江村人用行动证明:践行孝道既需要良好家风的言传身教,更需要日常生活里的将心比心。而作为驻村社工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行动才能将孝道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中。
本次座谈会得到了善小公益基金会的“孝道文化项目”支持,同时感谢开弦弓村村委会、江村驻地中心、江村实验学校、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和开弦弓村村民为本次圆满举办提供的诸多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