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小新闻

肩扛责任,心怀热爱——乡村医者:大爱无疆,守护健康之路

发布人:   2025-01-21

 “我就是喜欢当医生嘛”

乡村医生,是村头巷尾的熟悉身影,是邻里乡亲心中的信赖依靠。没有城市医院先进精密的医疗设备,却拥有一双洞察病情的火眼金睛和一颗悲天悯人的仁心。在简陋的卫生室里,他们用听诊器倾听生命的律动,用体温计测量着健康的温度,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治愈着身体的伤痛,也温暖着心灵的角落。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许多事物都在更新迭代,但乡村医生那份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却如同乡间清泉,历久弥新。他们以璀璨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为墨,绘就了乡村宁静安康的壮美画卷。今日,我们荣幸地借由“远航善仁”中医特训营(十六期)这一宝贵契机,深入探寻并感悟这些无名英雄的非凡奉献与不懈奋斗,体会他们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艰辛与不易。

是传承、更是热爱:罗柏兰医生的赤诚医者心

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太常乡栗坡村的罗柏兰医生今年51岁,已经从医27年了,目前负责着一千六百多村民的健康工作。罗医生一个人负责一家诊所,从门诊到开药再到治疗都由罗医生一人负责。罗医生家距离卫生室有16公里,这16公里不仅是罗医生的上班路,更是罗医生的看诊路。这条路途径罗医生负责的几个组,罗医生总要去看看那些生病的村民情况怎么样了。心系村民的罗医生走走停停,往往早上从家中出发中午才能抵达卫生室。山路崎岖难行,罗医生负责的三个组又相隔甚远,没修水泥路时,罗医生只能靠双脚去往病人家里,尽管条件艰苦,但罗医生从来风雨无阻。这份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或许正是源自家族的传承——罗医生的祖母以及曾祖母都是医生。

罗医生的祖母在没有参加工作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娘,在工作后成为了镇医院院长。镇子上有3/1的村民都是被祖母接生的,除了接生外,祖母的中医医术也十分精湛,村里的小孩有什么不舒服都会来找祖母扎针开药。但祖母的中医是祖传的,只教给姓“唐”的本家人,罗医生跟在祖母身后“偷学”。祖母在罗医生锲而不舍的坚持下,终于教给了罗医生一些中医治疗方法,罗医生从而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罗医生表示自己很早就想参加善小公益基金会开展的中医特训营,但之前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一直没有时间,这次听说“远航善仁”中医特训营在招募学员,就毫不犹豫的报了名,抓住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罗医生从医已经27年了,但谈及行医过程中印象深刻的经历时,罗医生立刻说出了两个经历。第一个难忘的经历是在路边接生。村子距离医院有30公里路,但孕妇已经开始宫缩,马上就要临盆。孕妇的家里人请求罗医生跟车一起前往医院,罗医生二话不说就收拾了接生的工具陪同前往。但是才开了三四公里路,孕妇的羊水就破了,当时下着雨,开车的是一位苗家人,认为在车上生孩子会带来污秽的东西,不肯让他们在车上生产。罗医生无奈之下只好在路边一户人家找了一块薄膜铺在路边为孕妇接生,幸而在罗医生的不懈努力下,孕妇顺利生下孩子。第二个经历是为罗医生的嫂子接生,嫂子离婚后怀孕,不愿让旁人知道,于是自己偷偷在家生,半夜难产时才去请了罗医生。罗医生赶到之后便立刻着手为孕妇打针,辅助生产。但令罗医生没想到的是,嫂子跟她说堂屋里放了一把斧头,把斧头拉走自己就可以生下来了。罗医生无奈之下只好听从,等回来的时候药效也发挥了作用,十几分钟后嫂子生下了孩子。直到现在,嫂子还认为是斧头的作用。说到这,罗医生不由得感慨了一句;“迷信有时候真的能要人命,现在村里人预产期前几天我就催他们去医院,为他们负责,也是让自己心安。”

罗医生的医者仁心与兢兢业业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罗医生获得的县“劳模”奖以及全国医学优秀工作奖不但肯定了罗医生的尽心尽力,还代表村民对罗医生的信任与托付。罗医生用真心付出,村民们还以真心相待。罗医生每每去患有“三高”的留守老人家里“扫脸”时,都会带些水果。老人们则提前做好饭菜留罗医生一起吃饭,逢年过节村里人还会送给罗医生自己种的蔬菜。

但愿人间无疾苦,甘为苍生献春晖。罗医生谈到对未来的期望时,说到:“我对自己没什么期望,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唯一一个期望就是希望村里的人健健康康的,他们健康我也就放心了。”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心间大爱。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罗医生用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罗医生以她的平凡,铸就了不凡,成为了村民心中永不褪色的春晖。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邓壹浪医生的圣手仁心路

邓壹浪医生今年已经53岁了,但在善小公益基金会组织的“远航善仁”中医特训营中却极为认真好学。在问其原因时,邓壹浪医生直言,乡村医生面临的疾病是很复杂的,轻的病要治,重的病也要治,病人来你这看病是把你当救命稻草的,希望你能减轻他们的病痛,我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所以我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邓医生表示,中医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医学,博大精深,想力所能及的多学一点,为老百姓多解决一些疾病的问题,这是自己的责任。来特训营的路上邓医生就满怀憧憬,也要求自己要满载而归。

从邓医生这我们了解到,村民对中医是非常认可的。一是由于中医药价格比较低,二是毒副作用较小。邓医生从16岁开始学习古籍,1991年从卫校毕业,在这么多年的行医历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综合体系:在经过诊断之后,邓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特点来决定用中医还是用西医。村民的每一分钱都来得不容易,邓医生说,要让他们花最少的钱买最有用的药。邓医生身为党员,始终把为人民服务这条宗旨牢记在心中,而这条宗旨,也是邓医生选择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原因。

邓医生还是少年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一个孩子溺亡,年少的邓医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一点点流逝,无力感充斥着邓医生的心灵。后来邓医生想,倘若他会抢救,那是不是就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在邓医生读初中时,邓医生的婶娘肚子剧痛,但村里比较老的两位医生都非科班出身,无法看出病因,在病人疼痛至极的时候还在翻看医书试图找出病因。好在病人家属请来卫生院张医生,张医生为病人穿刺后诊断为阑尾炎,很可能已经化脓,于是马上为病人安排了转院。邓医生从那时就痛下决心,成为一名医生,为老百姓解决病痛,挽救老百姓的生命。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如今,邓医生不仅实现了曾经立下的志向,还凭借精湛的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但邓医生并没有自满自大、驻足不前,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积极的探索创新。在善小开展的中医特训营里,邓医生参观了金杨社区医院,并向社区医院医生请教气管切开的精确位置,但社区医院没有开展此项业务,很遗憾无法为吴医生解惑,这又一次体现了乡村医生平日面临疾病种类的复杂性。

或许正因为对病人的高责任心和对自己的高要求,才使邓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邓医生提到,有一次一个村民从梯子上掉下来,从耳朵到右边耳朵的一层皮全破了,在清创缝合的过程中伤患失血过多,卫生室没有输血的条件,只能给病人打血蛋白,但是政策限制了血蛋白的使用,这让邓医生被巨大的无力感笼罩。邓医生表示卫生室药物不齐全,就像将军打仗但是手下没有可用的兵一样,希望政府可以听到老百姓的呼声,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

村医是乡村的守护星,乡村又回馈村医以归属感,两者相依,绘就了无数村医坚守在广大农村的壮丽画卷。邓医生说:“我认为我这个职业很好,虽然只是在一个小村子里,但是我救死扶伤,村民们跟我关系非常融洽,很有成就感。感觉对全乡的老百姓有贡献,吃苦也甘心。”救死扶伤从邓医生的口中轻飘飘的说出来,却被邓医生用行动赋予了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或许是在邓医生崇高医德的影响下,邓医生的两个孩子都选择就读了医学院,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父亲的认可。 

据官方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从23.3万上升到47.6万,增加了24.3万人。截至2022年,全国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总数为136.7万人,他们保障着农村人口的就医。村医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遥远的生命与完备医疗的接轨。日益庞大的村医群体通过深耕式的服务与付出,既构建着偏远山区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也构建着我国完备医疗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在湖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村医平时面对的困难难以想象,崎岖的山路、偏远的村落、匮乏的医疗资源、迷信的村民和微薄的收入,无一不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重阻碍。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善小公益基金会“远航善仁”中医特训营,我们有幸见证了他们在医疗技能上的精进与提升,更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心中的那份赤诚与大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抚慰着病患的伤痛,用自己的智慧,点亮着乡村的健康之光。善小愿成为他们向更高峰攀岩的绳索,向更远处航行的船帆,愿和村医们一起,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健康寿命,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出善小力量。

采访/撰文/编辑: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