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小行动

仁心侠胆 医武合一 精准扶贫——对话孙萍萍老师

发布人:teresa   2022-08-22


1开头(1).jpg

学医也是这样,

要先丰富自己的羽翼,

羽毛长满了之后,

才有能力去救治别人。

正所谓“大道至简”,

不管是中医西医,

其实这条道最后的终点是一样。

——善小公益基金会扶贫培训特邀教师  孙萍萍

熟悉孙萍萍老师的人都知道,她不仅人美心善,课也讲得特别棒,专业与敬业——是所有学员对她的深刻印象。同时,她转武从医的经历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机缘与历练,成就了一个女子从侠胆武者到仁心医者的转变。

采访孙萍萍老师是在10月底,她正为善小公益基金会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大器·善仁”上中医·善小中医特训营二期——来自云南省泸西县的44位乡村医生授课。孙老师本次的课程主题是《女性特殊时期常见病的中西医特效治疗》,在一整天忙碌而充实的课程间隙,我们进行了这次简短而深入的访谈。

2访谈(1).jpg

善小: 孙老师您好!

在善小公益基金会这个扶贫培训项目,您已经是第2次授课了。作为特邀老师您的感受如何?

孙萍萍:感觉很好。我觉得在这个平台上课特别畅快,因为这一天的课程内容安排得比较丰富,半天理论,半天实操课,要讲的内容很丰富,所以一天下来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时间再多一点的话,我会把更多的内容都教给他们。

善小:对我们的学员有什么印象?

孙萍萍:这些学员都非常质朴,听课都非常认真,特别强烈的感觉是他们对学习知识的那种渴求和珍惜。所以我每次上课都会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内容,包括讲法、实操、技术都会做些更新和改良,让他们能学会,能记住,然后能带回到基层乡村。

3乡村(1).jpg

善小:您能举个例子吗?

孙萍萍:比如之前在学校里教一些大学生,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我都有给他们上课。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内容就是理论基础讲得更深更透。但是针对我们乡村医生学员,这个讲法正好要反着来,就是怎么样把很难理解的东西或很高深的理论,变成很容易理解很平面化的知识,或者是直接通过技术展现出来,化繁为简。所以相对来说教乡村医生是更大的挑战,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

善小:说到老师,其实从您的履历来看,您是从小习武,获得无数个全国武术冠军。那么,是怎样的机缘转武从医,进入中医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呢?

孙萍萍:小时候调皮好动,可能也比较有天分,三岁的时候没人教就会倒立,然后爸妈觉得那既然这样子就送我去练武了。 我四岁半就已经开始接触武术,那个时候练得非常辛苦,每天早上要五点钟起床,真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教练说我非常有天赋,母亲也很支持,我也一直就这样坚持下来了。8岁拿了山东省拳术冠军,后来成绩很好就去河南队,练了一年,拿下了河南省所有冠军。然后在我12岁的时候,作为人才引进直接落户上海专业队。从12岁一直练到20岁,接下来因为伤病就退役了。

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受伤之后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坚持带伤训练,另一个就是打封闭,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后面我就决定还是要学医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自己一点点学习这种临床知识和医学理论来自救与救人。

所以退役之后我就进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2013年硕士毕业之后就留在康复医学院,在传统康复教研室主要做推拿、针灸、导引功法等临床应用和基础原理的研究与教学。

善小:我们也了解到,您是“古本易筋经”的第5代传承人,将易筋经导引法与教学、临床相结合,应用于慢病的干预康复,那么它和武术带给人的影响有什么异同?怎么理解“导”和“引”这两个字?

4 2个字(1).jpg

5接着(1).jpg

孙萍萍:“易筋经”与“武术”其实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体系。把它分成内外,就像以前可能会听说“内家拳”与“外家拳”,但是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加拳”它都是同宗的。易筋经练的是内功,但是外部展现的也是你的形,所以不仅外面的形要正,里面的功力更要好,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内”与“外”的区别,只是你想要达到强身健体的途径不同,大家最后的终点都是为了健康,殊途同归。

那“导引”这两个字怎么来解释呢?“导”从字面来讲就是导气,吐故纳新,像我们身体有很多的气机,就是中医讲的,一层一层从外到内的一个流动和代谢的过程。导气就是让身体的每一层气机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所以气机是该往上的或该往下的,它都是一个非常自然又非常规律的循环过程。

在生活中,有时会发现很多人情绪压力大,这个气就会在身体中焦的位置集聚,这个气就是不顺的。所以我们练导引就可以让他导气令和,让身体的气和谐流动。

“引”字就是引体令柔,就像一个人在做单杠,是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柔软,然后可以做到我们想要去执行的一些功能。

6功能(1).jpg

7接着(1).jpg

善小:除了“易筋经”那您平时还会练些什么?

孙萍萍:我是比较喜欢练剑,剑术的剑,就是我们中国以前冷兵器时代。它是进攻性很强的一种剑术,两面都是刃,然后有个尖。我是从小就喜欢练剑,因为练这个剑术,人与剑是合二为一的,你的精神是通过剑术的动作表达出来的。

善小:您在早期的武术领域和现在的医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文武双全、医界女侠的经历让人钦佩,这中间的历程给您带来过哪些感受和领悟?

孙萍萍:你说的文武双全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我文化的地方还是欠缺。因为你越学中医,越发现要去阅读古代的文献,包括古代诗词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去挖掘的太多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底子太差太薄了。然后武术的话因为已经达到一定等级了,怎么样再用现代的方式把它传承下来,其实是现在面临的首要任务。我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文武双全,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的一位博导,是我们学校的终身教授。他对我的希望就是,我可以成为“侠胆琴心”这样的人。 这也是我的一个目标。

8目标(1).jpg

9接着(1).jpg

我经历过人生很巅峰的时刻,也跌入过很低很低的状态。所以经过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你最想要的,还是“你想要成为什么”和“你想要做什么”。

现在更多的是“我想要成为什么”,然后我才会顺着这个目标去做。我想要的就是内心能够更充实,吸收更多的知识,精神更加丰富。因为我会发现不管是学医还是习武,其实“医武不分家”,就是之前学武的那一套理论,比如我们会有一些进攻防守的哲学,这其实也是做人的哲学。我不会因为我有武力,就会主动挑衅别人,这种思想到后来学医,发现他们是融会贯通的。

学医也是这样,要先丰富自己的羽翼,羽毛长满了之后,才有能力去救治别人。所以学到最后都是通的。正所谓“大道至简”,不管是中医西医,这条道最后的终点是一样。

10一样(1).jpg

善小:您刚才说到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孙萍萍:我是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善心善念,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我不想说这是很大的目标,只是希望可以用自己很微小的力量,去正面影响身边的人,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健康生活的思想。

善小:最后,想请您对我们善小的扶贫培训工作给一些意见和建议。

孙萍萍:我注意到你们每次都制作很详细的学员手册,最后还会有一本含照片的《成长之路》,我觉得工作量其实非常大,但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很有热情的在做这些事情。包括这个访问你们都是很专业很认真,就让我觉得,我在做的这件事情能够体现出价值,让我在授课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的诚意和认可。

11认可(1).jpg

短暂的采访结束,孙老师又回到了活跃的课堂。在那里,44位乡村医生正殷切地期待着她传授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远在云南省泸西县各乡镇的父老乡亲,也在翘首以盼他们村医的回归,盼着他们从上海带回高明的医术,为村民的健康更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

善小公益基金会旨在传播善念善行,通过“德技双馨”的课程内容,将健康的“种子”传播到中国的每一处贫困乡村,将善道的理念传递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